皮肤
字号

二劳改与女人们 第37节

点击:


不久,果然从北京来了三个人,他们把金末玉叫到队部去,反复询问当年定案时的一些关键问题,并让金末玉写了补充材料。这三个人走了之后没过多久,她就收到了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平反通知书。

这时候我已经落实政策回到了北京,正在原单位国家语委等待安排工作。不久金末玉也落实政策,和丈夫一起回到了北京。金末玉被安排到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工作。施有为则办了退休手续,在家里专门伺候夫人。当时他们住在明光村政法大学附近的一幢居民楼里,小小的两间住房,布置得一半儿像日本家庭,一半儿像中国家庭。施有为除了全力伺候夫人之外,还扶养一个干儿子的孩子,每天喂奶洗尿布,忙则忙矣,却是心甘情愿的。要知道,这对一个老年人来说,正是千金难买的天伦之乐呀!

一九八二年十月一日,两口子一起到日本去了一趟,专门看望风烛中的哥哥和四十年没见面的当年的同学──当然也都是老头儿、老太太了。当她在东京成田机场与昔日的同学们拥抱在一起的时候,性格坚强的金末玉不由得又一次流下了激动的眼泪。金末玉与哥哥失散了近半个世纪,如今白发相见,难免唏嘘哽咽,而施有为老了老了,还有机会出国旅游一番,却显得特别高兴。

当年的老同学都来劝她两口子就在日本定居。但是金末玉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我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鬼,日本再好,总不是我的祖国。半个多世纪来,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关系至今没有完全正常,自己作为这个特殊时期中与日本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中国人,理应为恢复日中邦交的正常化作出努力。于是一个艰难而庞大的计划在她的心中逐渐形成:她的晚年,要在北京办一座专门教中国儿童学日语的学校,让这些儿童长大以后,继承她的志愿,为中日邦交作出贡献。

但是这个计划正在设想与筹备中,另一件更加要紧的事情却占去了金末玉的主要时间,不得不把办学的事情先放一放。

事情是这样的:日本著名女作家上坂冬子访华,特地拜访了金末玉。金末玉跟她谈起了自己的经历,上坂冬子十分感兴趣,激动地对金末玉说:“你的一生,就是一部生动的书、就是一部活的当代史嘛!你能不能把你的经历写出来交给我?我可以在日本帮你出版。”

上坂冬子走了以后,金末玉就把办学的事情暂时放了下来,专心一致地开始写她的回忆录。书既然要在日本出版,她自己又精通日文,所以稿子是直接用日文写的。一九八六年十一月,金末玉的长篇回忆录《清朝王女的一生》由日本中央公论社正式出版了,作者的署名是“爱新觉罗·显琦”。

一九九二年初,金末玉的儿童日语学习班终于正式开办了。她给学习班起名为“爱心儿童日语班”。“爱心”,当然是她那颗金子一般的爱心,但也很可能暗喻她是“爱新觉罗”家族的成员。

一九九二年五月十二日是我的六十大寿,当年的“窗友”们纷纷前来祝贺,把我那间十二平方米的小房间挤得连插足的空档都没有。施有为特地提了六瓶真正的五粮液来我家祝寿,让大家一醉方休,给餐桌上增添了许多欢乐的空气。可惜那天金末玉忙于她的办学活动,没能与施有为一起来我家共度良宵。席上施有为说起金末玉办学写书的经过,我说:办学是你们两个人共同努力的结果,这是无可置疑的。尽管她的这部书没有你施有为写的一个字,但是在这部书中,也有你施有为的一分功劳。这就好像我写的书一样,尽管我老婆没有参与,但是如果没有她把家务事儿全给揽了过去,我能够每年写出几十万、上百万字的著作来么?

金末玉办的日语学习班收费低廉,入不敷出,没办多久,就面临着关张的威胁。为了不增加学生的负担,又要让学习班继续办下去,她决定赴日本募捐。一九九三年八月十四日,七十五高龄的金末玉飞赴日本,开始她的跨国募捐大行动。许多善良的日本人纷纷慷慨解囊,有捐钱的,有捐物的,也有捐书本的。到一九九八年八月为止,八十高龄的金末玉又一次从日本募捐回来。这是她一九九二年之后的第十三次旅日,也是她第十一次为募捐飞赴日本。

金末玉办的日语学习班,能够成为目前国内设施最齐全的民办日语专门学校,与创办人金末玉和施有为的爱心,与善良的日本人的爱心,是分不开的。

谨用这篇文字,来祝福他们两口子晚年更加幸福、取得更加大的成就吧。

第十二章  “老鸳鸯”外传

在于家岭西村,一提起“老鸳鸯”,不论老少,几乎没人不知道的。

所谓“老鸳鸯”,不是水禽,而是指一对儿五十多岁的老夫妻。因为这对儿夫妻不论何时何地,不管是出工干活儿还是小组学习,女的总是跟着男的,坐在一边看着男的干活儿,听着男的开会发言,永不分离,风雨无阻,形同鸳鸯一般。更巧的是男的姓袁,女的姓杨,合在一起,正好是“袁杨氏”,与“鸳鸯”也谐音。

据知道他们底细的人说:这个老袁,原来是个国民党职业特务,不过并不是军统局息烽训练班培养出来的嫡系分子,而是从华北杂牌军那里被蒋介石收罗过去的。五十年代,他从台湾被空投到广东,一落地,他自知在群众的天罗地网下根本无法潜伏,更无法进行活动,于是就向广州市公安局投案自首了。公安局给了他一个科长级的虚衔儿,把他养了起来,专做与台湾来的特务秘密接头的工作,然后又故意给他一些假情报或过期的真情报,让他潜回台湾,到蒋介石那里去请功。这样来回走了好几次,有一次还是台湾的飞机用“空取器”──是一种飞机不着陆而是用钩子把地面上的人钩上飞机去的装置,据说这样“空取”危险性很大,只有一半儿成功率,弄不好就会粉身碎骨──把他“取”回去的。最后一次从台湾回来,他说是有可能暴露了双重间谍的身份,再也不肯回去了,于是广东方面把他送到北京来。北京方面给了他一个副科长的虚衔儿,依旧拿他当活的联络图使用。

若干年过去,他所能够起的作用越来越小了,狡兔死,走狗烹,最后北京市公安局把他送到清河农场来,副科长的待遇也取消了,尽管他并没有劳改过,却也享受了“二劳改”的政治经济待遇,被编进就业职工中队当了一名杂工,喂马、轧草、值班、种菜,什么活儿都干,按二级工的标准给他开工资,每月三十六块五角。

这个杨氏,据知道她底细的人说,解放前原来是门头沟煤矿的一名暗娼,当时当地有名风流的“小白鞋”,还是矿上某个地头蛇的情妇。解放后地头蛇被枪毙,她先后跟过好几个主儿。也不知道她是什么时候认识老袁的,总之是我到清河农场的时候,据说他们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好几年了。杨氏没经过劳改,不在农场职工编制之内,只是个“职工家属”的身份。

这两个人的来历都不算什么奇怪的事情,怪就怪在像老袁这样的老牌特务,按说应该是个十分能干的“全才”才是,即便不像小说、电影中所描绘的那样精通几国语言,善于应对突发的情况,长于化装,飞机、汽车都会开,枪法特别准,发报、滑雪、溜冰、游泳样样会,能够在各种各样意外情况下保护自己、完成任务并安全脱逃吧,至少应该聪明机灵,善于随机应变才是;身体也应该很棒才是。可是实际上老袁的知识范围很窄,生活能力极差,体力也极弱,干什么都不行,走路慢吞吞,连说话也是瘖哑的,是个窝窝囊囊的干瘪老头儿,只能干点儿不动脑筋不花力气的杂活儿。在马号值班,电灯灭了,连换根保险丝都不会,宁可摸着黑走半里路找电工来接上。在小组会上发言,不知道以色列是什么国家,也还情有可原,有一次说起“帝国主义”,他的解释居然是:“帝国主义可分两类,一类是真正的帝国主义,像英国和日本,因为他们国家有女皇和天皇;另一类是名义上的帝国主义,像美国和德国,因为他们国家没有皇帝。”又有一次说起“水平线”,他说水平线是绝对水平的,不论太平洋还是大西洋,都是展平的镜面。因此,地球并不是正圆形,而是像一个苹果两面各切去一小块。说得大家哈哈大笑,他却一本正经,说他的话绝对正确。

有人怀疑他这是假装的,但我冷眼旁观,认为他并不是装的,也不是那种“大智若愚”式的人物。因为他的身份已经很明确,没有必要再为自己的身份掩护了。

以上种种,都还不奇怪,真正令我感到奇怪的是,像他这样一个“干过大事”的人,却被一个老妓给治得服服帖帖,老妓叫他怎么就怎么,让他往东不敢向西,让他下面条不敢蒸馒头,呼过来喝过去的,老袁竟不敢驳回一个字。

星期天两口子包饺子吃,包完了以后,必须让老妓吃饱了,然后老袁再吃。不但饺子要老袁煮,还要让他一锅只煮十个,一锅一锅接着煮,多煮一个不许,少煮一个也不行。

他出工,在菜园干活儿,那老妓先是跟到菜园,然后在地头一坐,看着他干。收工了,跟着他一起回来,再一起到食堂买饭。不论刮风下雪,风雪无阻,天天如此。别人问她为什么要这样跟,她十分有理振振有词地说:“我得监视着他,我一离开他,他就往台湾发报!”

他铡草喂马,老妓给他打下手,往铡刀里喂草。中队考虑到这是两个人干的活儿,也给老妓开一份儿临时工的工资。

他在马号值夜班,老妓也在旁边陪着。这可是一个人干的活儿,中队不但不给老妓开工资,连夜班饭也没她的。她就与老袁分着吃那一份儿夜班饭:一共二两五面条,一人吃一两二钱五。

老袁的年纪其实还不到六十,但是满脸皱纹,牙也掉得差不多了,看上去比六十多岁的人还老。他既没钱也没劲儿还不风趣,照我看,任何一个年轻女人都不会看上他,但是那老妓的醋性却特别重,只要老袁跟女人说一句话,当场就翻秧子,说他“有外心”了。菜园工不是女的就是老的,老袁在菜园干活儿,总免不了要跟女工说句话,但却每每为此闹得天翻地覆,沸沸扬扬。有些女工为了逗她生气,故意没话也要跟老袁说上几句,目的是要老妓出来一场大闹,逗大家一场大笑。

正因为如此,他在菜园干不了多久,队长就把他给调出来干杂活儿了。

老妓不但醋性重,色劲儿还挺足。一般的人这样的年纪,所谓夫妻,不过是个“老伴儿”的意思,可老妓却非得来真的不可,而且有定额,每月多少次,少一次不行。她不识字,却会剪纸花儿,每月剪若干只纸蝴蝶贴在床头,像日历一样一张一张往下撕,还差多少没完成任务,一目了然。有一次到了月底,老袁没完成任务,老妓强迫老袁“加班儿”,老袁力不从心,无能为力,老妓发了大火,把老袁的阴囊给扯开了一个大口子,第二天送到医院去缝了好几针,全场传为笑谈。

文章地址:http://www.4721.com.cn/jishi/29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