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1969:中国知青在缅甸 第2节

点击:


北京知青张明和他的几个老乡那一时期非常热衷于“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每次“受教育”回来,总是激动不已,谈到深夜。他们重温老乡讲给他们听的每一个细节,然后想象着把自己放进去:“暗无天日的丛林,带着腐叶气息的风中飘来一阵阵尸臭,一场残酷的战役刚刚结束,自己和幸存的几个战士艰难跋涉,鲜血在流淌,滴了一路,忽然政府军的制服在树叶间闪现,又是一场遭遇战,战友一个个到下,自己也打光了最后一颗子弹,于是在乱枪声中,带着满身弹孔和喷涌的粘稠血液,傲然微笑地倒在惊愕的敌人面前。

然后,在高喊一句代表毕生的理想和一生中最想说的话:“共产主义万岁!”、“我们的事业永存!”……他们就这样讲着,设计着,就像他们以往会声会色地讲英雄的故事,这次所不同的是主角是他们自己。通常他们越讲越兴奋,以致彻夜难免,每个人都庆幸自己插队到这里,能这样地靠近战场,聆听炮声。另一个民族的共产党正在为同一信仰浴血奋战,这和中国的经历是多么地相似!

那是一个崇尚英雄的时代,那是一个渴望战争的时代,这些几乎和新中国同龄的年轻人曾为自己生不逢时遗憾不已,轰轰烈烈的共产主义武装革命已成过去。20世纪初,中国最早觉醒的革命者曾参与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共同开创了社会主义的新纪元,接着他们的祖辈、父辈跟着毛主席转战南北,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起新中国。

离他们最近的是抗没援朝,他们仍然无缘参加,只是回忆起小时侯和大人们一起站在街头欢迎志愿军归来的情景,神往不已,“共产主义”、“国际主义”成为他们心中最神圣的名词。当他们在急切的盼望中终于长大,战火却早已熄灭,等待他们的是别人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和平,当他们举起手庄严宣誓“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分斗”时,心中却羞愧不已,时势造英雄,而时势在哪里呢?

命运不可预测地把这些年轻的生命推到了中缅边境。命运的转机就在眼前。

像张明那样的知青很多,对革命憧憬的诉说和催人泪下的肺腑之言总在暗夜的角落里相互交换年轻人的冲动和热情把亚热带郁闷的空气燃烧得更加炙烈,他们仍然喜欢聆听远出的炮声,只是已不像刚来时因为新奇而激动。他们对每一声枪炮都倾注了感情,希望那是炸在敌人的阵地上,而共产党正在乘胜追击 。每一声枪炮都牵动了他们心灵深出维系着“信仰”的那根敏感神经,那种信仰属于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一个解放全人类的共产党人!暗夜里,他们完全忘记一天劳动的身体疲惫,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冲动不已,期望着战火中的青春那一生命辉煌时刻的到来。

许多年后,事情正如张明和他的同乡当初所设计的情节那样发生了,所不同的是,没来得及喊任何的口号,就永远淹没在沉沉的腐叶堆中,尸骨无存。没有任何的浪漫主义和英雄色彩。当然,这是他们在冲动得近乎白热地20岁所不曾预料的。

1969年,缅共和政府军在中缅边境的昆农打了一次著名的战役,历时40天,隆隆的炮声听得非常清晰,甚至有些碎片和残渣飞到中国境内。这场发生在身边的战争像一根导火索,点燃了知青群中闪闪烁烁的革命火光,而最终使他们心中久已蕴育的热情爆发汇聚成火海。

战役之初,边境地区就日益紧张,知青们深入村镇也更为频繁,刚从边境上过来的边民带给他们最新的战况,他们大略知道战斗打的很激烈,缅共伤亡惨重,炮声也一阵紧似一阵。

接着,缅共的伤兵陆续从战场抬下来,被安置在中国境内的医院里。中国本着人道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原则接收了这些伤兵。从军垦农场的墙外,白天黑夜,不时有抬着担架的零散队伍路过。有时是一辆辆载着伤兵的破军用卡车,人声、车声一片嘈杂,夹杂着离的很近的枪炮声,浓烈的战争气氛笼罩着紧张而激动的知青们。

他们开始一个人,或者三五个一群的往医院跑,怀着一种即伤痛又崇敬的心情去看望那些伤兵。上海知青阿媛是个娇小瘦弱的女孩子,从小就怕看到血,心爱的小兔死了都要伤心好几天。第一次和女伴到医院去,刚到门口,一股浓烈的腐肉的臭味喷涌而出,她几乎晕倒。

进到病房,她看到的是怎么样的一副情景呀:简陋、肮脏的床铺上横七竖八躺满了伤兵,一个人两条腿都被锯掉了,像个木桩一样挺在床上。另一个人胸腹间缠了绷带,绷带沾满凝固的黑色血和黄色的脓。血还在不断渗出来,他哀号着发出非人的声音,忽然扯住阿媛的衣角,嘴里含混不清地喊……走廊跑过一群人,几个穿着满是血污的白大褂的护士抬着一个担架往手术室跑,阿媛看到担架上是一团模糊的血肉,已辩不清眉目的脸上一颗眼珠沾满血丝拉在眼眶外……她再也忍不住,踉跄地奔到外面。

她不停地呕吐,不停地留泪,一阵阵晕眩使她根本无法从地上站起来,胃里再也吐不出什么了,而眼泪仍然无休止的流淌。她恨自己为什么这么软弱。不是一直渴望火热的战斗生活吗?也曾在日记本上写下那么多的豪言壮语,难道一触及真正的战争就胆怯了吗/“胆小鬼!”她狠狠的骂自己。那个断了两条腿的战士也不过20岁,他能为自己的事业献身,自己竟没有勇气看一眼,可耻啊!她艰难地从地上爬起来。

从此,知青们经常一群一群地自觉到医院去照顾伤兵,战争的残酷多少打消了一些她们的英雄之梦,但是他们的热情又被崇高的人道主义和国际主义所激起。两星期后,阿媛已能 熟练地为伤兵干许多事了,她吃不下饭,仍然时常呕吐,变得又黑又瘦,但是她觉得很充实很幸福,因为她终于投身于一项崇高的共产主义的事业中了。

这场战役带来的一切在男知中引起的骚动更为强烈。伤痛、血腥、死亡那是真正的战争气息,有人在为了共产主义的事业流血牺牲,战争在继续,难道作为一个革命者可以无动于衷吗?深夜宿舍的长谈逐渐变成小型的聚会,大家强烈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多么宝贵的机会,几乎是第二次抗没援朝。不能再犹豫了,边境线上在流血,需要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的援助!夜色中,他们头顶星光潜往战地。

那夜北京知青张明和他同室的三个同乡在黑暗中越过边境线,消失在缅甸的丛林里。他们给场部留下一封信,是一封血书,血迹斑斑,洋洋洒洒:“我们自愿到缅甸参战,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为了全人类的解放。如果我们牺牲了,请告诉我们的父母当以我们为自豪!”那几乎是一个崇尚牺牲的时代,个人的价值只有在为事业英勇献身的时刻才能体现,而多少知青,他们的生命只为这一时刻而存在而燃烧。

场部没有公开这封信,但却不胫而走了,几乎所有的人都议论三连失踪的那几个人。接着,女兵连的北京知青小雯也失踪了,她是一个人走的,这个性格坚强的姑娘给她的室友留了一封信:“我走了,也许再回不来了,但我绝不会后悔。别告诉我的父母,如果他们来信,你们就代我回信,好吗?他们会伤心的。”

从此小雯再也没有消息了,她的室友曾向前线下来的边民和缅共打听,他们也没听说过这个名字,这个女孩,遵照她的嘱托,她的室友按时给她的父母写信,两位远在北京的老人直到很多年后也不知到他们其实早已失去了女儿,没人知道她在哪里,生或者死,他们的案头永远摆着她18岁的照片,纯真美丽。

几乎每夜都有人出走,单独行动的,三五成群的,留下信的,只字未留的,她们就那样无声无息的消失在浓黑的夜色里。当时缅共在中缅边境建有不少根据地,大的据点如棒赛、木苏、邦闪、孟果,果敢等,都在中缅边境附近,这些出走的知青大多跟着熟悉地形的边民和抬伤员的缅甸人顺利地找到了缅共的根据地,并参加了他们的军队,开始战斗。

而留在中国境内的知青们,根本无法按捺自己的兴奋和激动,经常可以看到几个人的头凑在一起,聚精会神地看着什么,眼睛都闪闪发光,他们看的是前线知青捎回来的字条,熟悉的笔迹、亲切的口吻:“今天,我们又打退了敌人的三次进攻,夺回了阵地。”“这才是真正的生活,我们死而无悔!”“敌人在我们的枪声下逃跑了,我们是新世界的缔造者,明天的历史会记住我们!”

这些豪壮的语言竟出自几年来一起吃一起睡的战友,神往,羡慕,崇敬甚至嫉妒烧灼着他们,一批批又一批批的人出走了。边境线上枪声依旧,不时有伤员下来,不时有知青上去,从1969年开始,几年间,参加缅共的中国知青竟达云南军垦农场知青总数的三分之一!

几千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为缅共增添了新的血液,征战十几年疲惫不堪的缅甸军人也被他们强烈的革命热情、坚贞的信仰和义无返顾的牺牲精神所感动。他们的家在遥远的北京、上海、成都,这里只是亚热带一片陌生的土地,一群族不同的人,但是这里有正义的事业,有火热的斗争,在他们的心中,革命、战争、理想、牺牲是永远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年轻的心还没来得及受到任何的污染,唯有崇高的全人类的事业永存。由于他们的出色表现,不少人在缅共中很快得到晋升,甚至有的知青最后进入了缅共的中央委员会。

而缅共也因知青的活力和勇猛增强了战斗力,知青中大多数是高中生,知识程度比较高,头脑清晰,颇具有指挥才能,而且他们懂缅语,成为沟通中缅的桥梁在以后的多次战役中,知青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世界纷争,充满了各种名义的革命的60年代,也许没有人知道或者记得异国的土地上还有这样一群浴血奋战的中国青年,但是不管后人如何评说,他们毕竟用纯真的热情把青春留在了那里,他们毕竟为成熟或不成熟的理想奋斗了,他们把缅共的反政府武装斗争推向了高潮!
血污抹去,是她恋人的脸庞……

生命从来不可预测,当这几千名20岁的中国知识青年在浓黑的夜色里偷偷越过国境线,怀着崇高的理想本向枪声和树木一样密集的丛林时,一个个惨痛而悲壮的故事便拉开了序幕。在缅共中,他们有的度过了两年,有的五年,有的十年,甚至有的知道现在还留在解散后的愿缅共地方武装中,已是二十多年了。

去时豪情万丈,热血沸腾,归来时满身创痍,欲说无语。失望、迷茫、伤痛、厌恶、痛恨、怀疑……带着种种极端的情绪,他们离开了那片土地,却无法摆脱关于热带雨林的记忆,那里埋葬了他们的青春,血泪、理想和爱情。在泥泞的腐叶堆中,甚至还埋下了许多年轻的躯体,他们永远也离不开那片土地了。在年复一年罂粟花的迷香中,也许还会有沧桑的缅甸老兵忆起那些曾并肩作战的中国青年的往事。

文章地址:http://www.4721.com.cn/jishi/28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