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上海滩风月女明星 第79节

点击:


此后,他先后为商务影片部、长城、大中华百合、联华、艺华、新华等公司编导了约20部影片。由于这些公司的制片方针各异,杨小仲所导的影片在题材选择、艺术追求上也显得参差不齐。

抗战爆发后,他曾赴内蒙抗日前线拍摄纪录片。“孤岛”时期及抗战以后,他多受雇于私营公司,拍摄了为数不少的影片。

总的说来,杨小仲对中国电影的贡献,主要在于中国电影的开创时代,他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做了许多工作,他的一生也都奉献给了电影事业。

陆洁:

陆洁(1894―1967),字焕章,江苏嘉定人。17岁时赴上海当学徒,后又赴新加坡谋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返回上海。20年代初进入电影界,为中国电影事业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首先,他是创刊于1922年的中国第一本电影刊物《影戏杂志》的创办人之一,他与顾肯夫创办的这份杂志介绍了外国电影知识,首译和统一了一批外来的电影名词术语,如“导演”一词,就是他在受到朋友来信中提到的“教习”一词的启发而译出的。

其次,作为一名电影编导,他为“大中华”和后来的“大中华百合”编写和导演过数部影片,是公司的主要编导人员。

“联华”成立后,陆洁出任二厂经理;1936年,“联华”改组为“华安”后,他又任“华安总厂丫长。在他的主持下,“联华二厂”和“华安总厂”曾拍出一大批优秀影片。

抗战爆发后,陆洁留在“孤岛”上海租界内,为吴性栽工作。抗战胜利后,他出任吴性栽投资创办的文华公司常务董事兼厂长。陆洁的一生也是与中国电影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

夏衍

夏衍(1900――1995),原名沈乃熙,字端先,出生于浙江杭州。1914年自德清县立高小毕业,1915年被保送入浙江公立甲种工业学校。1921年,夏衍被日本明治专门学校录取。1924年加入国民党。

1927年7月,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下,夏衍经同学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9年受中共党组织委托参加了“左联”的筹建工作。

1932年,夏衍进入电影界,成为左翼电影运动的著名倡导人与领导人,在他的一个个电影剧本被搬上银幕的同时,他的话剧剧作也一一问世。1936年,他首次以夏衍为笔名创作的话剧《赛金花》曾作为国防文学的力作而轰动剧坛,此后又有《上海屋檐下》等话剧剧本问世。1937年,转入新闻界。

夏衍对中国电影,特别是30年代左翼电影有着杰出的贡献。作为一位电影编剧,他的作品树立了左翼电影的楷模,从左翼电影的开山之作《狂流》到1937年创作的《摇钱树》,出自他手(包括与人合作)的电影剧作有12部之多。

这些影片不仅展示了那个时代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而且以精巧的构思,独到的结构以及各种电影表现方法的恰当应用,显示了夏衍的电影剧作特有的魅力。

一个30年代初才涉足影坛的编剧能有如此的成就,固然是由于他本身业已具备的理论水平和文学修养,但更与他踏入影界后的刻苦钻研密不可分。

在对电影特性的研究和把握方面,他是同时代人中的佼佼者。他曾在编剧实践中尝试过对戏剧电影观的突破。在改编《春蚕》时,就有意冒着“很大风险”,采取了“不是戏剧化而是极端素描的题材”,在摄制时采取“很多电影方式”。

此外,夏衍在30年代还撰写了一批电影评论,通过影评推荐优秀影片或新方法、新理论;批判坏影片。在与软性电复论者的论战中,他的文章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田汉

田汉(1889――1968),字寿昌,湖南长沙人,毕业于长沙第一师范学校,后留学日本。1921年,携妻归国,创办了《南国半月刊》,并撰写有关电影的文章,后集成《银色的梦》出版。

1926年,田汉应新少年影片公司之请,编写了他的第一个电影剧本《翠艳亲王》,因触及时弊,公司未敢拍摄。1926年底,他发起创办了南国电影剧社,并亲拟发出启事:

“……酒、音乐和电影为人类三大杰作,电影年最稚,魅力也最大,以能白昼造梦也。梦者,心之自由活动,现实世界被压榨的苦闷,至梦境而宣泄无余,唯梦不可以作伪……”

南国社投入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田汉自编自导的《到民间去》,但由于资金匮乏,这影片断断续续拍了两年,仍未能拍完。1927年,田汉又主持拍摄了《断笛余音》,也未能拍完。田汉还为“明星”编成《湖边春梦》,1927年摄成。这也是他第一部与观众见面的影片。

1930年,田汉加入了左翼作家联盟和左翼戏剧家联盟,成为“左联”的重要成员。1931年他编写的电影剧本《母性之光》标志着他在电影创作上的转折。1932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将主要精力投入了左翼电影的创作和指导,直至1935年被捕。

1937年出狱后,首次以田汉为笔名,创作了《青年进行曲》这一电影剧本。1931年至抗战爆发,田汉有9部电影剧本被搬上银幕。田汉于抗战期间完成的《胜利交响曲》和战后完成的《忆江南》及《丽人行》也是该时期中重要的电影作品。

田汉对中国电影事业有卓越贡献。作为一位杰出的电影编导,他的作品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浪漫的激情、传奇的色彩和现实主义的有机结合,使他塑造了一个个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阳翰笙

阳翰笙(1902――1993),原名欧阳继修,出生于四川高县罗场。1922年,就学于成部省立一中。1924年,入上海大学社会系读书。在1925年的五卅运动中,阳翰笙参加了“三罢”斗争。1926年,他奉调入黄埔军校,任中共入伍生总支书记、教官和政治部秘书。

1927年底,他辗转来到上海,即受郭沫若之邀,参加了“创造社”的工作。1928年起,陆续以华汉等笔名发表了以大革命为时代背景的一批长、中、短篇小说。

在左翼文艺工作者进军电影界之时,阳翰笙接受夏衍等人的建议,开始了电影剧本的编写,第一次以阳翰笙为笔名,编写了《铁板红泪录》,随后进入“艺华”。1940年,他任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至抗战结束,他又创作了《八百壮士》等4个电影剧本。

战后,他主持了昆仑公司的编导委员会,并创作了《万家灯火》,改编了《三毛流浪记》。阳翰笙的电影创作特色也是十分鲜明的,他的作品无一不是紧扣时代脉搏。他的电影文学创作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表现波澜壮阔的社会风云,一类是通过对个人命运的描写揭示社会矛盾。他与夏衍、田汉是左翼电影运动的三员猛将。

孙瑜:

孙瑜(1900――1990),四川自贡人,生于重庆,先后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和北京清华大学文学系。1923年赴美留学,1926年学成回国,1927年正式跨入电影界。

孙瑜任编导的处女作是1928年为“长城”拍摄的《渔叉怪侠》。“长城”结束后,孙瑜转入“民新”,1929年编导了《风流剑客》。

“联华”成立后,孙瑜开始展现其非凡的导演才华,“联华”的最初两部影片《故都春梦》和《野花闲草》均出自孙瑜之手,使“联华”一鸣惊人。此后,孙瑜走上了艰难的现实主义电影的探索之路。

1931年、1932年编导的《自由魂》、《野玫瑰》、《火山情血》择取的均是勇敢地面对现实的题材。1933年编导的《小玩意》、《体育皇后》,尤其是他的代表作《大路》,写下了30年代电影史上光辉的一页。

抗战期间,孙瑜编导了《火的洗礼》。抗战胜利后,赴美考察,1948年回国,参加了昆仑公司,并筹拍《武训传》。

作为一位杰出的电影编导,孙瑜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一方面他从不回避现实,另一方面,在具体创作上,他的影片充满了乐观明快积极的情绪。这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巧妙结合,正是孙瑜影片的最大特征。

孙瑜还是一位善于发掘和培养演员的伯乐,金焰、王人美、郑君里等皆是因主演孙瑜编导的影片而成名的。他对于演员,总是循循善诱,耐心启发,使演员与角色产生心理共鸣。

蔡楚生:

蔡楚生(1906――1968),广东潮阳人,12岁时到汕头一家小钱庄当学徒,18岁时即置身革命。后只身来到上海,经朋友介绍,在一家电影公司做个相当于打杂地位的职员。

1929年,蔡楚生结识了同乡名导演郑正秋,得到郑的赏识,从而进入“明星”,并师从郑正秋学习导演。1931年,蔡楚生加入“联华”,并编导了处女作《南国之春》。

1932年左翼电影运动的兴起,大大拓展了他的视野,1933年以后编导或导演的影片《都会的早晨》、《渔光曲》、《新女性》、《迷途的羔羊》等既是当时最受观众欢迎的影片,在艺术上几乎每部又都是可圈可点之作。

抗战期间,蔡楚生编导了《孤岛天堂》和《前程万里》两片。抗战胜利后,他成为昆仑公司的主要编导,拍出了中国电影史上不朽的名作《一江春水向东流》。

蔡楚生的作品从精神到方法,都是严格意义上的现实王义。他创造的主要银幕形象,不论是正面的、反面的或中间人物,都是有血有肉、性格鲜明而能为观众接受并难以忘怀的。

与郑正秋一样,蔡楚生也是民国电影史上拥有观众最多的电影编导之一。居于民国电影史上卖座率前列的三部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渔光曲》和《姊妹花》,皆出于郑、蔡二人之手,而且前两部都是蔡的作品。

蔡楚生的成就得到了举世公认,他是第一个为中国电影赢得国际荣誉的编导。几十年后,他的作品再度在中外上映时,仍深深打动了观众,他的艺术才华,令中外同行们赞叹不己。

史东山:

史东山(1902――1955),原名史匡韶,浙江杭州人。童年和少年时代的史东山就表现出了对艺术的特殊爱好,但家道中落,史东山被迫赴上海谋生,在上海电报局当报务员。不久,进入但杜宇的上海影戏公司任美工师,从此即爱上电影这一行。

1925年,他所编写的《柳絮》被公司录用,并让他自己导演,新片映出时,他第一次用了史东山这个名字。此后他转入“大中华百合”,编导了《同居之爱》、《儿孙福》和《王氏四侠》三片,流露出唯美主义倾向。

文章地址:http://www.4721.com.cn/jishi/28271.html